升级金融科技新服务 开启零售资产新篇章
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标志的数字经济产业革命蓬勃发展,正在推动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业务融合。面对经济形势“四期叠加”、银行经营承压、贷款不良率上升的不利环境,压缩产能过剩、风险高发领域的资产投放成为各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盛京银行将调整信贷结构、发展零售资产作为全行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快金融科技建设,以互联网思维革新管理手段、产品体系、服务模式和风控体系,盛京银行在为零售客户营造更优质、更便捷的金融环境这个目标上不断进取。
战略转型,奠定零售信贷健康发展基础
盛京银行自2016年开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条主线,对零售业务转型进行战略布局,坚定不移的实施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盛京银行大力开展“轻资产、轻资本”业务,在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拓展利润增长点,促进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型。盛京银行致力于零售业务的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为成为综合性、多元化、高品质、在同类型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迈出了坚实步伐。
资源倾斜,实现零售信贷业务快速发展
为更好的践行商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经营宗旨,满足居民刚性住房融资需求,盛京银行通过实施“优先列入支持序列、优先审批授信业务、优先安排信贷规模”的“三优先”政策标准;制定“标准化审批条件、工厂式流程操作、批量化贷款发放”的统一业务标准;明确“政策专项实施、业务专行开展、项目专人负责”的“三专”执行标准,实现了与万科、金地、中海、恒大、碧桂园等区域内优质开发商的全面合作。
同时,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盛京银行不断加大对辖内地产项目和客户的摸排走访力度,通过楼盘人员派驻、员工上门服务等方式,提高业务办理时效,缩短客户的业务办理时间和距离,真正做到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0公里”的金融服务。近三年,盛京银行个人贷款年均增幅达到55%,累计投放个人贷款近300亿元,满足了近3.4万户家庭的融资需求。
科技升级,打造零售信贷互联网新模式
为升级客户服务模式,盛京银行将传统零售信贷业务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以信息技术为驱动,成功上线东三省地区首个“个人互联网贷款大数据风控系统”。该系统建立了标准化风险决策模型,内部利用全数据标签,外部利用人民银行征信、工商、税务、法务、反欺诈、公积金等大数据资源进行风险决策分析,模型规则涉及参数达100项以上。系统通过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链接各类金融和商业生态合作伙伴,实现零售信贷业务的独立自动审批,为客户持续提供移动化、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高效金融服务,开启零售信贷的互联网新模式。
产品创新,助力零售信贷业务转型发展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研发能力,推进线上系统应用进程
为加速全行战略转型进程及零售银行竞争力,盛京银行首推个人线上信用消费贷款产品--“e享贷”,其中包括:薪享贷、居享贷、优享贷、车享贷等产品。作为互联网产品,e享贷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在给客户带来低成本且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的同时,扩展了盛京银行作为城商行的服务范围,真正做到了依托网络平台进行跨区域贷款投放,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刘女士是一位9岁宝宝的妈妈,在孩子开学之初,刘妈妈犯了难,家里的存款买理财还未到期,但马上就到了给孩子交学费的日子了,这时,她选择的盛京银行e享贷,5分钟,孩子的学费解决了,一家人不用再因为孩子的学费犯愁了。
创新线上应用场景营销推广,扩大目标客户合作范围
充分发挥互联网服务平台灵活高效的特点,基于与其他金融同业的优势互补合作原则,实现与电信、金融、电商、旅游、医疗等应用领域的系统对接,扩大应用场景范围,为个人客户与平台机构提供专业、定制、全流程的智能信贷技术服务。目前,盛京银行与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针对个人消费贷款建立总对总业务合作,实现“银银合作”模式下的个人消费金融联合;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总对总业务合作,实现“银保合作”模式下的个人消费金融应用;同时,盛京银行正积极推进与京东数科、360金融等优质互联网零售商的业务合作,实现“银企合作”模式下的个人消费金融落地。盛京银行积极推进线上贷款产品,配合以上多种合作方式,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市场份额占比,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
合规管理,有的放矢开展风险管控
完善内控体制建设
盛京银行建立了全面、系统、规范的业务制度和管理制度,覆盖全部业务的各个环节,包括贷款管理、授权管理、产品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不同业务种类的客户准入标准、贷款要素的执行标准以及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各个流程,并根据监管政策的变化适时修订相应制度,使业务操作符合监管规定,避免业务出现监管空白、绕道监管、逃避监管等情况的发生。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
针对不同融资产品,盛京银行定期开展存量业务风险评估,结合产品实际运行情况、行业政策、区域特色、信用状况等方面,形成产品运行风险评估报告,不断修正和优化系统设置。根据实际业务开展情况,收紧或暂停问题产品市场规模,及时做到风险缓释,确保业务稳健开展。
(来源:金融时报)